
□本報記者 巴迎桂 攝影報道
盛夏時節,行走在海東市的田間地頭,瓜果飄香,“供港澳”蔬菜搶鮮上市,高標準農田一望無垠,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指導農業生產……盡顯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一幅幅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美好畫卷正在河湟大地徐徐展開。
今年以來,海東市農業農村局突出產業發展,積極推進輸出地建設,聚焦“走在前、做表率”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川、淺、腦三大特色區域布局,十大優勢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具有海東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逐步形成。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我們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在農田實施排灌工程、宜機化工程、農田防護工程等,從而更加方便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保障糧食生產功能,使其達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良田。”海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民以食為天,糧穩天下安。海東市切實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筑牢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根基。今年計劃完成投資1.57億元,已完成投資4838萬元。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爭取補助資金4335萬元,在海東市平安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新建高標準農田1200公頃。在民和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727公頃。目前,各縣區正在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上半年,海東全面啟動夏收工作,完成小麥及冬油菜收割1933公頃;高位推動蔬菜產業發展,市政府主管副市長赴山東省壽光市簽署《海東市—壽光市蔬菜產業合作戰略框架協議》,引進“壽光模式”,落實鄉村振興及設施農業產業提升資金3870萬元,引進省外大型企業在樂都區實施100棟拱棚建設,在互助土族自治縣新建100棟日光節能溫室,在化隆縣新建100棟日光節能溫室,加大高原冷涼蔬菜、供港蔬菜生產能力,力爭到年底蔬菜產量達到71.51萬噸;積極落實生豬產能調控措施,在全面落實生豬產能恢復政策措施的基礎上,積極向省廳呈報《關于申請解決海東市生豬持續健康生產扶持資金的請示》《海東市農業農村局關于提升生豬產能工作的專報》,爭取能繁母豬補貼687萬元。
截至目前,全市牛、羊、生豬、家禽存欄分別達到43.31萬頭、174.97萬只、31.43萬頭、87.23萬只;積極謀劃千噸高原冷水魚養殖基地,以循化縣、化隆縣為重點,突出陸基養殖和網箱養殖相結合,推廣健康養殖模式,全市從事漁業網箱、陸基、垂釣養殖的合作社、企業共39家,產量達227.68噸。
眼下正值“供港澳”白菜薹采收時節,走進互助縣南門峽鎮尕寺加村、西山根村,一株株白菜薹長勢旺盛,農民穿梭其中,正忙著采摘、搬運、分揀、打包,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菜薹基地負責人鄧邵人說:“今年我們基地共種植了白菜薹200畝,都是以訂單模式銷售,價格是每公斤8元,畝產達1000公斤,每畝收入可達8000元。”鄧邵人向記者介紹,等菜薹蕊長到20多厘米長的時候,就是采摘菜薹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采摘的菜薹最為鮮嫩香甜,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主要銷往廣東省,完全不愁銷路。
為搶占市場先機,縮短菜薹采摘、運輸時間,該基地每天雇用20余名農民在基地從事采摘、打包等工作,全力確保搶“先”和搶“鮮”兩不誤。經過3年時間,基地的白菜薹種植規模由最初的2公頃發展到現在的13.33公頃,為本地近50名村民提供了就近務工的機會,拓寬了當地群眾的致富路。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今年以來,海東市堅持把鄉村產業作為興農之基、富民之本,立足冷涼氣候和反季節優勢,發展高原夏菜、供港蔬菜,擴大粵港澳、南方市場蔬菜輸出,在互助縣塘川鎮、臺子鄉、南門峽鎮、東和鄉、丹麻鎮等7個鄉鎮建立高原夏菜、供港生產基地800公頃,以樂都區高店鎮、雨潤鎮、壽樂鎮等鄉鎮為主建立高原夏菜基地1333.33公頃,種植西生菜、苦菊、菜薹、蔥蒜類的適銷對路品種,開展“供港澳”備案和認證,建立完善“產、供、銷”一體化鏈條,狠抓物流快送、信息暢通,及時采挖、分揀、打包、裝車,采收后緊接復種,畝均收入近萬元,帶動4萬余戶農民種植,預計產值3.5億元。
如今,海東市正積極探索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走出一條生態興農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