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apb0z"><small id="apb0z"></small></b>

<b id="apb0z"></b>

  • <video id="apb0z"><mark id="apb0z"></mark></video>

    
    
        <delect id="apb0z"><th id="apb0z"></th></delect>
      <tt id="apb0z"></tt>
      1. <delect id="apb0z"><th id="apb0z"></th></delect>

        海東日報首頁

        集體經濟騰飛 群眾吃上“產業飯”

        2023-07-06 10:26:51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威遠汽配城一角

        □本報記者 巴迎桂 攝影報道

        盛夏時節,綠意蔥蘢。無論身處車水馬龍的城市,還是游人如織的原生態旅游景區;無論是拔地而起的中央財政資金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示范點主題展廳,還是日新月異的鄉村美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處處呈現出“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火熱場面。

        近年來,威遠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強化黨建引領,堅持因村施策,突出造血功能,使出真功硬招,不斷提高經營性收入,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抱團取暖”促村集體經濟升溫

        6月28日,記者走進互助縣威遠鎮城區以北的威遠汽配城,現場焊花飛濺、車輛來回穿梭、工人們正在修車,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威遠汽配城位于縣城以北,緊鄰互助縣利民加氣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該項目于2020年6月下旬開工建設,2022年4月投入運營,總占地面積達2公頃左右,總建筑面積為7818.5平方米。這座集汽車銷售、配件、修理、汽車裝潢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市場不僅是壯大村集體經濟,讓群眾吃上“產業飯”的重要支柱,更為富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一座汽配城,凝聚了威遠鎮23個村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希望。近年來,威遠鎮整合23個村中央財政資金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發展專項資金、非貧困村發展扶持集體經濟專項資金、東西部協作資金等共計3350萬元,建成威遠鎮涵蓋人口最廣、占地最大、投資最多的村集體經濟項目——互助縣威遠鎮汽配城。

        前來務工的威遠鎮崖頭村二社的脫貧戶宋秀清說:“我是今年五月份來這邊上班的,家里不忙的時候過來打掃一下衛生,一個月來兩三次,工作輕松,時間也自由,一個季度有2500元的收入。”

        據汽配城負責人王春元介紹,目前,汽配城共有商鋪4棟23間、廠房5座、“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主題展館1座。每年將商鋪租金收益的80%按各村入股比例進行分紅,20%用于汽配城日常管理。同時,作為各村當年村集體經濟分紅收益,70%用于村集體經濟再發展,30%用于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事業。

        威遠鎮寺壕子村是23個村“抱團取暖”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一份子,該村投資124萬元修建二手車市場,目前入駐的二手車商戶有12家,年租金收入達24萬元。

        “現在,汽配城已有20間左右的商鋪和1座廠房租出去了,剩下的也在積極招商,預計可實現年凈利潤220萬元,輻射帶動村民就業預計200余人。”王春元說。

        一座拔地而起的汽配城,撐起了群眾產業振興的新希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生態旅游盤活村集體經濟

        夏日的海東,綠蔭如海、繁花似錦,處處都是迷人的風景。走進威遠鎮卓扎灘景區,網紅橋、彩虹滑道等現代游樂設施與土族傳統文化輪子秋表演、納頓表演等巧妙布局,星羅棋布。游客或漫步在文化長廊,欣賞著土族文化;或寄情于土族歌舞,縱情歡歌;或熱衷于土鄉美食,邊吃邊聊……

        記者見到顏章東時,他正和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成員討論今年景區的發展情況。談起景區建成發展與村集體經濟之間的聯系,顏章東指著不遠處的景區高興地說:“幾年前,這里還是一處砂石坑、臭水溝。2015年,經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評議、黨員群眾大會決議,卓扎灘村‘兩委’積極轉變發展思路,收回采砂場,整合中央財政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同周邊村抱團發展村集體經濟,投資建設‘生態旅游景區’,近六年來累計接待游客260萬人次,收益高達3363.9萬元。”

        頂著午后的烈日,記者來到位于卓扎灘村的紅紅農家院。正值夏季旅游高峰期,老板王有宏正在門前整理自家的小菜園,忙得不亦樂乎。

        “正值芍藥花開的季節,吃上一頓農家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這段時期,很多客人會選擇在天氣好的時候過來體驗一番農家樂,讓我們增加了不少收入。”王有宏笑著說。

        走進農家院內部,整個院子干凈整潔、裝修設計融入了中式風格??粗矍敖洜I得火熱的農家院,王有宏百感交集,創業初期的往事涌上心頭。

        剛開始,少有村民敢開農家院。“萬一沒有游客怎么辦?”的疑慮在王有宏的心間縈繞。做了支持村集體產業的決定后,王有宏的農家院一直專注于食材的品質,并鉆研經營之道,生意因此越做越大,店內的鍋子也從原先的10余個增添到現在的40余個。

        “我們家現在的收入全靠農家樂,家里的土地都流轉出去了,一年的土地流轉租金也能拿到4000多元。村里還給我們繳納水費、醫保、養老等費用,日子是越過越好了。”隨著景區的名氣越來越大,王有宏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每年農家樂的營業額就有20多萬元。

        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與村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2018年4月,在卓扎灘村黨支部的牽頭下,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投資成立了青海德民生態旅游服務有限公司,積極探索“政府+村集體+企業+村民”的發展模式。2018年年底,景區收入達20萬元,就業人數達25人,153家自發經營攤點戶均收入超1萬元。

        現如今,土地流轉、招商引資、項目規劃、景點建設、旅游綜合收入達5000余萬元……所有設想一一成真。

        鄉村旅游的發展,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創業和就業的愿望。“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太幸福了。”這是王有宏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增色增亮”

        “我們村終于有了自己的廣場,以后大家都可以到新廣場鍛煉身體、唱歌跳舞,活動活動了。”近日,家住威遠鎮白崖村的村民們都非常高興,期盼已久的廣場終于修好了,大家的廣場舞健身計劃也終于提上日程。

        走進白崖村的文化廣場,文化長廊下休閑乘涼的老人們悠閑自在,廣場周邊綠樹成蔭,籃球架、乒乓球臺、健身運動器材等一應俱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公示欄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櫥窗等無不彰顯著白崖村的黨建活力。

        小小的文化廣場是白崖村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象征。幾年前,白崖村黨支部借助臨近縣城的優勢,整合4.6公頃集體建設用地租賃給建材公司和商砼公司,當年收入(租賃費)28萬元。這猶如一劑強心針,極大地調動了村“兩委”和群眾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信心。

        有了成功的實踐,白崖村黨支部在探索的道路上加快了腳步。通過排查整合可利用土地資源,村“兩委”積極招商,引進乳制品企業入駐廢棄的村辦學校,年租金8萬多元,并協調入駐企業吸收本村50多名勞動力就業,提高了村“兩委”在群眾中的號召力。

        不僅如此,在村企的健康良性互動過程中,企業積極參與村里鄉村振興和慰問黨員等活動,互促互進、共同發展,讓村“兩委”和企業都嘗到了合作共贏的甜頭,也讓附近群眾得到了村黨支部引領發展村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

        面對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白崖村“兩委”并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2018年,村“兩委”積極爭取較少民族發展扶持資金,修建了一所四合院,引進一家白酒企業,每年由企業向村集體支付租金8萬元;吸收扶貧產業資金28.08萬元,每年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2.8萬元,在村企互助共建的道路上開啟了新的征程。

        如今的白崖村,全村村集體經濟依托房屋、集體土地、倉儲物流、刺繡制作、光伏、汽配城分紅等逐漸壯大。據統計,原村磚廠改建成四合院后,每年租金收入達4萬元;原白崖小學租賃給青海雲牧乳業,每年租金收入金額達4萬元;集體土地租賃給沙場、養殖場,每年租金收入金額達29.2萬……白崖村廣大群眾正信心十足地在黨建引領下的強村富民之路上昂首前行。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引領農民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如今,威遠鎮各村的集體經濟如火如荼,村美、民富、產業興的構想已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藍圖也正在一步步實現。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新聞

        国语高潮无遮挡免费看